改革开放40年,我国荒漠化防治创新和引领的步履不停——荒漠化防治从中国走向世界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40年,也是我国荒漠化防治从中国走向世界、惊羡世界的40年。40年励精图治,40年勇毅笃行,中国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40载栉风沐雨,40载波澜壮阔,中国树立了全球生态治理新标杆,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荒漠化防治是践行“两山”理念,打赢荒漠化、石漠化综合治理攻坚战的关键所在;是增进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引领公约发展、促进南南合作、推动全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艰难困苦开启防治之路中国的治沙之路最早可以追溯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时,针对石家庄以北的正定、新乐等7县黄沙漫天、风蚀沙埋的境况,林垦部决定在石家庄组建冀西沙荒造林局,并首次提出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变沙荒为良田和果园”的奋斗目标。
随后,我国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东北西部沙地及陕北榆林等地,陆续营造了大范围的防风固沙林。1954年,中国第一个沙漠科学研究站在宁夏中卫建立,麦草方格治沙技术被首次提出,有效阻止了沙漠扩张,保证了包兰铁路安全运营,被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1958年,在当时物资极为匮乏的条件下,国务院成立治沙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国务院第七办公室、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联合召开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6省(区)治沙规划会议,这是中国召开的首次全国性治沙工作会议,中国科学院治沙队由此正式成立。
6个治沙综合试验站相继设立,我国西北沙区定点试验研究布局初步形成。自此,中国拉开了专业化、科学化防治荒漠化的大幕。夯基垒台防治步履铿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荒漠化防治进入了工程带动、政策拉动、法治促动、科技推动的高速发展新阶段,全国防沙治沙成效显著,荒漠化扩展态势得到整体遏制,沙区植被状况明显改善,沙尘天气呈持续下降趋势。
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决定在我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工程规划期限为73年,工程区横跨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40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3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20世纪90年代,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和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建设工作会议相继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均两次致信会议,并作出重要指示。时任国务委员陈俊生两次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国成为《公约》缔约国,开始参与荒漠化全球治理。
截至目前,《公约》共197个缔约方,2017年中国成为《公约》主席国。2000年,国务院批复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一期工程正式启动,为京津周边地区营造天蓝、地绿、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为沙区人民脱贫致富注入了新动力。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荒漠化防治专门立法的国家。
自此,中国防治荒漠化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道路。2004年,为加速实现沙区增富又增绿,国家林业局、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联合召开加快防沙治沙步伐促进农民增收座谈会,将防沙治沙和农民增收有机结合,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荒漠化防治的良好社会氛围。
2005年,国务院颁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从国家层面强调防沙治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防沙治沙奋斗目标和一系列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同年,国家林业局出台了《重大沙尘暴灾害应急预案》,建立了沙尘暴灾害的监测、预报、预防和灾害紧急处置机制。
2007年,国务院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防沙治沙工作要坚持科学防治、综合防治和依法防治的方针”。国务院与河北、内蒙古等12个省(区)政府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签订了《“十一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书》,以“军令状”压实防沙治沙目标责任。2008年,国务院批复启动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明确提出,到2015年完成石漠化治理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
石漠化防治上升为国家战略。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制订的《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正式对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对各有关省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节点突破引领治理航向在当今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地荒漠化威胁着全球1/5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荒漠化防治始终坚持在工程建设、生态监测、技术升级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始终展现大国担当,引领荒漠化治理新航向。历经数载孜孜不辍,党的十八大以来,迎来了中国荒漠化防治工作集中发力期。国务院批复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至2020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
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启动,工程范围扩展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及陕西6省(区、市)的138个县(旗、市、区)。石漠化扩展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工作启动,《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管理办法》应势出台。
国家沙漠公园建设试点工作启动,宁夏沙坡头国家沙漠公园首个获批,开启了人沙和谐的又一扇窗。2015年,对外公布的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率先实现了联合国制定的“到2030年荒漠化土地零增长”这一目标,中国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尖子生”。2016年,《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设规划》《国家沙漠公园发展规划(2016-2025))》《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和制度方案出台,为此后一段时期的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2017年,中国成功召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这是中国政府承办的第一个联合国环境公约大会。习近平主席为大会发来贺信,汪洋副总理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家林业局局长张建龙担任缔约方大会主席。
大会通过了公约2018-2030年战略框架,发布了《鄂尔多斯宣言》和《全球防治荒漠化青年倡议》,启动了“一带一路”荒漠化防治合作机制。中国荒漠化防治成果得到世界广泛赞誉,中国防治荒漠化经验被誉为“全球典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荣获世界未来委员会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颁布的“未来政策奖”银奖。自2002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局联合进行了4次全国防沙治沙表彰,相继授予石光银、王有德、牛玉琴、石述柱、殷玉珍“全国防沙治沙英雄”荣誉称号。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治沙英雄”王有德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群之所为事无不成,众之所举业无不胜”。在中国荒漠化防治40年漫漫征途上,有无数治沙先进人物的先锋引领;有一批库布其式治沙样板的率先垂范;有踏着赤地而来,却留下青山万里的科研工作者苦心孤诣、执着坚守;有打造产业治沙新业态的龙头企业勇立潮头、锐意变革。
最终,汇聚成了推动中国荒漠化防治滚滚向前的磅礴力量,凝结成惠及最普遍民生、惊羡世界、引领全球、跨越式发展的40年。随着改革发展的全面发力和向纵深推进,中国必将会为清洁美丽世界的构建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更大中国力量。
(荒漠化防治司)。
本文来源:NG.体育-www.vrneti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