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11月29日报道(记者李娜通讯员席青虎)曾几何时,呼伦贝尔就是绿色大草原的代名词。但是,在这片绿色背后却隐藏着大片黄沙,肆虐的黄沙曾不断吞噬周边的绿色。为阻止沙漠化进一步扩大,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全面启动沙区综合治理工程,设置生物沙障、创新网格式直播造林方式、建设三北防护林近年来,呼伦贝尔举全市之力,大力植树造林治理沙漠化,用绿色锁住黄沙。共同行动,向沙宣战由海拉尔河流域、伊敏河流域、新左旗中部3条较大沙带和达赉湖东南岸宝东沙地及一些零星沙地组成的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
2009年,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启动实施草原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向黄沙宣战。呼伦贝尔市成立防沙治沙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呼伦贝尔沙区综合治理规划(2009-2013年)》,出台了《沙区综合治理实施方案》和《呼伦贝尔沙区生态用地管理办法》。全市层层签订治沙责任状,将责任直接落实到人头地块,形成责任明晰、分工具体、目标明确、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
在治沙资金方面,呼伦贝尔市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2009年以来,市财政投资3.5亿元专门用于沙区综合治理,旗(市、区)各级政府根据财政状况,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防沙治沙,市委、市政府还号召企业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资、投工、投劳治沙。林业、农牧、气象等部门通力配合,实行项目捆绑集中在沙区重点治理区内实施,实现人力、技术、资金的资源互补。为确保防治成效,呼伦贝尔市出台《沙区综合治理管理办法》,建立防治草原沙漠化目标责任制,全市自上而下逐级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防沙治沙目标任务与管护责任。
市林业局成立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实绩核查领导小组,在各旗(市、区)林业局对治沙造林地块进行逐一验收的基础上,对工程的作业面积、面积核实率、合格面积、管护情况等进行实绩核查。部分旗(市、区)还采取牧民联户、联禁、联治的三联机制加强后期管护,即在沙化严重的沙区,在牧民自愿的基础上,用合同、协议书的形式,依法将沙区牧民联合起来,形成大区轮牧、沙区共同禁牧、牧民共同治沙的良好局面。技术支撑,科学治沙科学治沙是保证治沙成效的基础之一。
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及各旗(市、区)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编制作业设计,对治沙工程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和质量把关。各沙区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沙地类型推广应用6种科学治理模式,即沙地樟子松封育技术模式灌草混播治理流沙模式机械沙障与灌草混播固沙模式杨树大苗深栽治理模式樟子松野生大苗移植模式和容器苗固沙模式。一些工程任务量较大的旗(市、区)实行工程监理制和造林质量包片管理制,谁监理、谁签字、谁负责,确保造林质量。固定沙源是治沙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
在沙地边沿流动性强、扩展速度快、立地条件差的地段,呼伦贝尔市通过设置物理和生物沙障强力锁定沙源,开展锁边工程,既阻止沙地的进一步扩大,又对治理地段形成保护屏障,切实提高沙地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及保存率。针对不同沙丘地段,治沙工程采用不同沙障材料,在流沙迎风坡布设芦苇高立式沙障,在平缓背风坡布设麦秸秆沙障或草方格沙障。呼伦贝尔市还利用网格式直播造林技术设置矩形生物网格,通过矩阵式的生物沙障阻止沙粒飘移,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水分含量,促进植被的天然更新。
绿逼沙退,民众受益经过多年努力,呼伦贝尔实现了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明显减轻的较大转变,治理区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幅达14.26%,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幅达4.50%,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幅达7.35%。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7年来完成沙区综合治理任务750多万亩。
呼伦贝尔各旗(市、区)的治沙工程也都颇有成效。陈巴尔虎旗在沙区开展灌木造林和乔木造林。
灌木造林采取小区域治理措施,灌、草搭配,带、网、片相结合,人工造林和围栏封育结合,机械沙障和生物沙障结合,建立了设置沙障、混播灌草种子、草方格治理等模式。乔木造林根据立地条件的不同,采用两行一带和行带配置等多种配置模式,因地制宜科学治沙。
鄂温克族自治旗的造林治沙任务主要集中在伊敏河东岸海拉尔航线沙地。鄂温克旗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定规划、定措施、定经费、定目标,顺利完成各项造林任务,基本控制住流动沙带。鄂温克旗牧民道尔吉家离一座沙丘只有200米,由于沙子越积越高,沙丘离道尔吉的房子越来越近,他们一家曾计划着搬家。
后来,市政府和自治旗政府出资,利用灌草混播的方式对这片沙地进行治理。鄂温克旗将燕麦和羊柴以10:1的比例混合进行网格化播种。燕麦生长较快,为羊柴生长提供固沙防风条件。羊柴根系发达,根长到哪里,苗就从哪里长出来,三四年后就可完全郁闭。
以前没治理的时候,周围的草场都不能放羊。风吹起细小的沙子粘在草叶上,羊吃了会成批死亡,我的羊就死过不少。道尔吉说:现在风已经吹不起沙子了。
本文来源:NG.体育-www.vrnetic.com